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過一個概念叫:最佳狀態。
各家學說有著不同的名詞去解釋何謂最佳狀態。本篇文所談的「心流」,就是一種對於最佳狀態的定義。
不論你是否聽過這類名詞,一定多少都經歷過「處在某種忘卻時間感與自我的狀態中」
最佳狀態令人神往,卻像流水般難以掌握。因此讓很多科學家好奇,人們有沒有可能操控最佳狀態?
回到根源探問心流 (Flow) 是什麼?
近年熱門的心流理論,出自Mihaly Csikszentmihalyi (下稱Mihaly)
於 1990 年出版的書籍,作者認為心流狀態就是最佳狀態,並探討心流是如何發生的。
心流理論最初的提問其實是很哲學的命題:「幸福是什麼?」
作為正向心理學派的重要一員,Mihaly 告訴人們,正向心理學絕對不只是告訴人們保持正向、追求快樂的庸俗學問。
無論抱持怎樣的人生觀,我想多數人都能同意人生並非易事。
即便人類的物質生活處在歷史高點,人的快樂卻沒有相對應的成長。諸多心理疾病與社會中的不幸是快速發展的陰暗面。
「怎麼面對生命必然的虛無與焦慮?」
心流理論正是 Mihaly 對此問題的回應。因為心流是一種內在充滿和諧秩序的最佳狀態,當一個人將全部的注意力投注在一個符合現實的目標時就會產生。
經常處於心流狀態的人,平常感受到的負面情緒與煩惱也較少,相較之下能更能感受到幸福與充實。這或許是為什麼近年心流理論相當火紅的原因。
心流的條件
那要如何才能經常進入心流狀態?從作者定義的心流條件來看:
- 明確的目標
- 立即性的回饋
- 適當的挑戰難度與技能水準
明確目標跟立即回饋是電玩容易讓人上癮的原因,那什麼是適當的挑戰難度與技能水準?心流理論有一個相當經典的圖片來說明:
最好的挑戰就是有難度但有機會成功的難度,像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。一個人能長期處在心流狀態時,他的技能與挑戰都能夠不斷向上提升,在這個過程大大增加了複雜性。
複雜性是心理學解釋意識中的自我
特化(differentiation)和整合(integration)的程度。
特化代表個體發展獨特性,將自我與他人區隔出來。
整合則強調與他人連結的作用。兩個相反的趨勢若能成功整合,就是心理學認為的「成長」。
(頁73)
當我們能將枯燥無味的日常生活與例行公事,按照心流條件轉化為心流狀態時。生活中的混亂與虛無將會大大降低,這也是為什麼自得其樂的人通常都活得比較充實。
心流能處理生命中充斥的無聊,提高生活中的樂趣,最終讓個人的複雜性提高,得到更好的生命經驗。
如同教練的教學需要替學員找出明確的目標與回饋,能掌握心流理論,在其他領域也相當好用。
重新奪回注意力的抗爭
躺在沙發上看著整天的電視、漫無目的的滑著手機上的社群軟體,都能讓人失去時間感,但因為沒有任何技能需求與挑戰,這些廢事不太能算心流狀態。
如果在重要報告的前一天,先打了好幾個小時的電動,直到意識過來再匆忙趕死線。遊戲的當下你確實進入了心流狀態,但最後卻得到一個不太好的結果。
心流狀態無法對應到事情的優先順序,這可能代表一種心流的上癮。
(頁112)
為什麼心流仍有上癮的危險?我們得回頭看看人的意識與注意力是怎麼運作的:
感官接受到資訊後進入意識,意識再依照各種意圖,決定怎麼管控這些資訊,這就是注意力。
有的人能夠將注意力匯聚成一股能量、有的人則讓注意力任意發散。你怎麼使用你的注意力基本上就決定你的生活狀態。當代社會中,恐怕沒有比注意力更重要的財產了。
遊戲公司設計出一款款讓人廢寢忘食的遊戲;限時動態這個劃時代的發明,重新塑造了人們接收資訊的方式。這些事件背後多少都可以看到心流理論運作的痕跡。
心流理論能讓人們奪回注意力的控制權,更積極來看,或許還能讓人從混亂失序中逃脫,重新找到生存的意義。這些種種,其實和筆者先前提過,運動能解決人生問題的論點不謀而合。
心流理論怎麼解釋運動的樂趣?
「除了短暫擁有自己的身體之外,一個人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屬於他的。」頁150
「現代奧運會的標語『更高、更快、更強』已經為身體可以提供心流體驗做了明確的結論。運動競賽最單純的形式,就是突破體能的極限。」頁152
再複習一下心流條件:
明確目標+立即回饋+適當的挑戰與技術
因此運動絕對是進入心流狀態最常見的方式。在練習一項運動的時候,可以做著枯燥到不行的基本動作好幾個小時卻不無聊。很多國中男生都有過在烈日下打著整天的球,都不覺得累的經驗。
更不用說運動比賽,競技場是現代人最容易找到挑戰的地方,而這種挑戰又沒有摻雜太多生活的壓力。
諷刺的是,多數人需要有一個有壓力的動機來迫使自己運動。比如要減肥才會被愛、身體太糟了不得不運動……
又或者開始投入運動競賽後,給了自己要快速衝積分要得牌的壓力後,當初的快樂單純早已不在。其實這些動機並沒有好壞之分,只要經過適當的調整後仍能進入心流狀態。
找不到運動樂趣的人,很可能是因為無法設定一個明確目標,因此得不到立即性回饋。明確的目標並不是一個禮拜要瘦2公斤這種「遙遠的」目標,而是當下就能直接達成的:比如專注在這組深蹲的控制與感覺,並且試著做對每一下。
心流狀態有一個關鍵元素叫做「自成目標」,白話來說就是單純地為了想做某事而做,不過度在意能得到什麼好處。有趣的是,這種自得其樂傾向的人,往往更容易達成一個個「不經意的目標」。
「不要為了做而做」雖然像是某種心靈雞湯的空泛話術,《心流》用一整本紮實的論述告訴我們:
透過掌握目標與回饋的具體方式,專注在每一次內在世界與外在環境的結合,就是人生的幸福時刻。
若有其他疑問,歡迎來信或填寫諮詢表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