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累了嗎?訓練中的疲勞與恢復

謝翔宇
Oct 25, 2020

--

多數談運動與訓練的文章,都在教你怎麼練。但只要有練就會變強了嗎?本篇文章我想談談總是被忽視的疲勞與恢復,以及他們在訓練中扮演的角色。

讓我們先從每個教練一定都會聽過的這句話開始:

「我每天都累得要死還要我運動?」

在高工時的社會中,多數人的生活已經夠疲勞了,連休息都不太夠的狀況下,運動似乎是徒增另一種疲勞。

Photo by Christian Erfurt on Unsplash

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與疲憊不堪的身心,確實是進行訓練的一大阻礙。在這邊筆者並不打算以「累只是藉口」的姿態看待不運動的人,畢竟拖著過勞的身軀到健身房,實際上也並不是一件好事。

但是呢,

身體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最直接途徑,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生活型態,身體就會適應成那個樣子。

Photo by Christina @ wocintechchat.com on Unsplash

其實規律的訓練並不需要大把大把的時間,如果你的生活完全沒有辦法排入規律的訓練,很可能運動也不能解決你的問題,因為你的生活型態已經不太健康了。

腰酸背痛、體力不如以往的生活未必是成長的代價。人跟所有生物一樣,身體能往壞的方向適應也能往好的方向適應。

生物是如何適應後變強的?

每一種生物體都有適應刺激的潛力與天性,這是演化上生物必須適應環境的結果。肌力訓練的價值在於提供人們有效又安全的刺激。

圖為筆者近期訓練舉重運動的抓舉。任何訓練只要持續下去,你都會看見生物體的適應是如何發生的。

要了解訓練的適應過程,一定要知道兩個運動訓練法的理論模型:

一般適應症後群 (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, 下稱GAS)

每次的訓練都會得到刺激,刺激會帶來震盪期,使生理狀態受到影響短暫下滑;之後身體為了適應刺激,產生向上適應的阻抗期;若壓力過大過強過久,或者是刺激的藥效退散,狀態會逐漸下滑至原點甚至低於原始狀態,此為耗竭期。
在對的時機給予適當的刺激,身體可以在阻抗期後避免耗竭,重新迎來一次新的震盪期與阻抗期,讓身體在波動下不斷成長。好的訓練能夠產生好幾條不斷向上的曲線。

從 GAS 理論我們可以知道,「先退步後進步」是人經過訓練後的必然現象。每一次的訓練後的身體狀態都會比先前更差,一定要有足夠的恢復,沉潛後超越本來的自己。

GAS 理論告訴我們經過刺激後,人可以超過原始的體能狀態,這就是生物學上所謂的「變得更強」,或是說「向上適應」。那「向下適應」是什麼呢?長期的生病、老化都是常見的向下適應。

人只能選擇向上或是向下適應,維持現狀其實就是向上適應與向下適應相抵銷後的結果。

體能疲勞模型 (Fitness-Fatigue Model, 下稱FFM)

FFM 圖中這條紫色的表現曲線,可以視為 GAS 理論那條先下後上的曲線。表現曲線上的每一點都是體能適應與疲勞的總和。

訓練的目標是為了最終的表現 (performance) 上升,每一次的訓練都是刺激,刺激會帶來加分的體能適應 (fitness) 與扣分的疲勞 (fatigue),兩者總和若是負分,代表疲勞大於刺激帶來的體能適應。

也就是說,訓練者必須要得到夠長的訓練刺激時效 (藍線盡可能慢的回到 x軸) ,然後在這個時效內盡快恢復疲勞 (紅線不能太低且盡快回到 x軸) ,再接著進行下一次的訓練,這樣才有可能帶來不斷成長的適應。

這正是運動訓練法最核心的命題:控制刺激與恢復的劑量反應,試圖找到能讓人體持續變強的方法。

FFM 這個模型非常重要,它精準解釋為何會有訓練的撞牆期:進階者的訓練刺激常常很大,恢復能力會慢慢跟不上訓練的頻率。很難在訓練刺激時效期間,結束身體的疲勞。

當疲勞不斷蓋過體能的進步,運動表現會開始受影響,而無法展現。

對於進階者來說訓練刺激要下得夠精準,對於中老年人類的特殊族群也如此。他們並不如青春期的少年,不知疲勞為何物。若刺激給得太強,他們將難以從大量的訓練疲勞中恢復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。

順著這兩個理論模型,我們可以得到兩個重要的啟示:

啟示1:疲勞並非生來平等

現代人每天都要接受各式不同的挑戰:求偶焦慮、被主管電飛、夫妻失和、小孩叛逆期、被父母碎念……壓力要多少有多少,而這些都會帶來身心疲勞。

這個世代充滿了以壓力為主題自嘲的 memes ,或許是一種時代精神的表現。

要讓身體適應變得更強,疲勞是訓練必帶的副產品。生活壓力帶來的疲勞,基本上就是低強度疲勞。而不同訓練方式會得到不同的疲勞。若只是讓你感到疲憊不堪、覺得喘或流汗的運動,未必會帶來你想要的適應,反而可能過度累積低強度疲勞而不自知。

要練肌力就要用針對肌力的方式刺激,要練耐力就要用針對耐力的方式刺激。

疲勞則沒有特殊性,任何時候,不同種類的疲勞都會從生活中湧入。

從這個啟示中我們可以知道:

  1. 不要混淆疲勞與訓練效果,很喘很累流很多汗不代表有針對目標做正確的訓練刺激
  2. 疲勞恢復非常重要,因為疲勞能夠掩蓋訓練後的體能上升。

啟示2:練完不好好休息等於白做工

GAS 理論告訴我們,光是訓練並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強,因為每一次的刺激後,身體狀態都是變差的。這是為什麼激烈運動後往往容易感冒的原因。

讓我們再複習一次 GAS 這張圖片,訓練必定是一個身體狀態先下後上的過程。

若在訓練後沒有好好休息,FFM 模型中的疲勞無法消散,那麼也不可能在訓練後變得更強。

如果我們在「訓練前睡眠不足」和「訓練後睡眠不足」硬要進行一個究極の選擇,那麼訓練後睡眠不足的傷害肯定是比較大的。

事實上訓練並不是只有熱血無比的那面,比起今天破了多少紀錄,一個長期訓練者不為人知的一面是:如何盡可能讓他的生活規律,並且保持身心平衡。

三個高手私藏沒有告訴你的恢復小技巧

恢復是訓練中最不吸引人的那面,透過本文我們已經知道它如此重要。

運動科學花了大筆的時間與金錢進行許多實證研究,目的就是要找到能縮短訓練後恢復時間的方式。

在今年出版的《調控力量》第十一章「運動員的恢復促進策略」中,整理了近年的許多文獻。

我們都聽過按摩、滾筒、冰浴、冷療……等等五花八門的方式,會讓你運動後比較不痠痛。甚至職業運動員還有如太空艙般的高壓氧艙室可供使用。

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

到底哪些東西是真正有效的呢?《調控力量》做出了幾個結論:

  • 恢復方式是否有效具有相當程度的個體差異
  • 同樣的恢復方法可能在 A 研究中有顯著差異,但 B 研究中則無
  • 但這些恢復方式原則上都是對身體無害的,可以儘管嘗試

而絕對有效,也絕對重要的恢復方式只有這三招:

  1. 飲食均衡,巨量營養素與微量營養素的攝取足夠
  2. 7–9小時不中斷的夜間睡眠,或1–2小時的日間補充睡眠
  3. 飲水足夠,每人體重 x 25~30cc 的攝取量
睡眠非常重要,沒有一張課表能夠抵銷睡眠不足對身體的傷害。Photo by Kinga Cichewicz on Unsplash

除此之外,保養身心還有很多方法,諸如靜坐、冥想、瑜珈都是可以嘗試的管道。甚至在恢復的期間,更換較低強度的訓練課表或運動項目,這些增加訓練變化度的方式,都可能會改善疲勞的恢復。

Photo by Jared Rice on Unsplash

肌力訓練是一種身心不斷對話的過程,訓練者可以從每次訓練完畢後、隔天早晨醒來、下次訓練前,這三個時間點去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態。若充滿負面情緒,或許代表著恢復不足。

如何面對訓練中的疲勞與恢復,是真正讓肌力訓練接近一種「練身也練心」的功夫。破紀錄時的聲嘶力竭,只是訓練生活的冰山一角。

冰山底下的堆疊,是訓練者試著讓生活與訓練能夠平衡的方式。這些不為人知的努力,才是能夠不斷突破超越自己的關鍵。

下一次當你訓練撞牆時,與其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夠操,不如換個角度想想自己是否有好好休息足夠,或許才能真正發現問題的源頭。

若有其他疑問,歡迎來信或填寫諮詢表單

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:

《調控力量》第8,9,11章

《麥克史東阻力訓練全書》第10,13章

SBD 講堂:什麼是過度訓練?

SBD Podcast:怪獸微量訓練法

--

--

謝翔宇

從社會學畢業的運動愛好者到肌力體能教練/愛好影像、文字、服飾文化/巴西柔術、舉重初心者/肌力訓練是心智的鍛鍊、教學是溝通的藝術/對課程有任何興趣歡迎來信:nljack121579@gmail.com Line ID: jack121579